"GOOGOL"展览 | 艺术家座谈会回顾
个人背景
1. 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艺术背景吗?
我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学习电影和新兴媒介研究。我一直以来关注地质学想象和行星影像,数字基础设施,生态艺术与水共同体。
2. 是什么激发了您从事艺术创作的兴趣?
艺术对于我而言似乎是介入当代重要问题、与复杂情景相对话的绝佳方式。因为它兼具思辨式的创造性,积极同理论接洽的学术性,以及近乎人类学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我乐于将艺术创作视作一种通往解决当下问题策略的潜在途径。
创作灵感
1. 您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我的创作灵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我平时的研究过程,以及在地调研期间偶遇的诸种事物。我的创作几乎总是基于问题意识的,因此,一切能够引发我疑惑的重要问题都可能引起我的创作灵感。举例而言,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源于这样的想法,当今狂飙猛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其代价如何?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并发现它在生态环境、后殖民、再现政治等方面留下的深刻划痕。
2. 是否有特别影响您艺术风格的艺术家或作品?
我非常倾慕的视觉艺术家包括Hito Steyerl,她非常擅长于使用视觉艺术作为反思视觉性的手段。当然除此之外,她也对于当今重要的议题非常敏感,她的作品总是有着若干微妙的层次,总是使人思绪万千。我还十分欣赏国内的艺术家费亦宁,她特别擅长将诗性的美学与思辨的想象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视觉、听觉、文学的联合装置表现出来,甚至达到一种梦幻的境地。我还深受批评家、理论学者和哲学家的影响,其中包括Susan Sontag——她不仅有着批评家果敢的姿态,而且有着艺术家特有的那种复杂而游离不定的知觉。
创作过程
1. 您通常是如何开始一件作品的创作?
我的每件作品往往源于一个微小的想法、一帧富含可能性的画面、一句引人深思的语句。这也意味着我几乎不拟订提纲,虽然不是一个好习惯,但我也乐见于作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逐渐偏离最早的预期,生发出新的样子。
2. 您的创作过程有哪些独特的步骤或方法?
如果算是的话,我强调创作过程中的“反问”。我希望我的作品的意蕴不是单一的、单层次的,而是有着丰富的切入角度,这就意味着不轻易下判断,而是对所有可能的陈述都保持距离,允许反问。对于宣言或檄文来说,果决的态度很重要;但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有些时候需要地层式的意义的垒叠、侵入、沉积、变质。
作品解读
1. 您希望观众从您这次的展览中感受到什么?
这是我第一次以内部的视角参加一个线上建模空间的展览,我觉得特别新奇,也觉得特别有意义。策展老师为我搭建的空间与一片海洋有关,这不仅与我作品的基调相合,而且也允许观众真切地设想了自己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一个广阔但被人类野心和现代技术充分干预的自然环境之中。我提请观众们注意技术,尤其是当代科技背后对于自然资源的挪用,对于第三世界民众的剥削,对于我们如何想象、如何批判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因为在时空上过于离散,因为被蓄意打压和隐瞒,而很难被看到。此次展览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感知空间,观众可以和我一起,沉思这些复杂但重要的当代问题。
未来计划
1. 您接下来有什么创作计划或展览安排?
接下来会兼顾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也许这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长期目标的话,希望能够有空间实施一场个人项目。
艺术与社会
1. 您认为艺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如果说现代艺术已经完成了改变时代感受力的任务,沦为了神坛上的雕像或市场中的通货,那么私以为当代艺术仍然处在质疑、反思和想象社会的今天,社会的过去和社会的未来的阶段。当代艺术独有的思辨特质和不设限的形式允许它不断改变自身的形态,以介入和回应不断涌现的重要问题。这种在形式和意图上的不定性将会是一个漫长无尽头的过程,不会像现代艺术那样完成任务后走到尽头;不定性同样意味着艺术市场难以占有这些作品,也难以让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服膺于市场原则:坏消息是当代艺术很难通过售卖支撑艺术家生活 好消息是当代艺术总是可以保持反叛的姿态,尤其是针对资本主义逻辑及其恶果。
2. 您如何看待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艺术永远是一个架空的概念,唯有达成它的手段随时代在不同艺术家手中变化万千。当今蔚然成风的“科技艺术”便是积极拥抱新兴科技以创作艺术作品的思路。我更关注的是,如今艺术对这些技术的运用,有没有可能以一种自反性的方式,重新思考这些技术本身?
个人建议
1. 您认为在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拥抱复杂。
个人背景
1. 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艺术背景吗?
我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学习电影和新兴媒介研究。我一直以来关注地质学想象和行星影像,数字基础设施,生态艺术与水共同体。
2. 是什么激发了您从事艺术创作的兴趣?
艺术对于我而言似乎是介入当代重要问题、与复杂情景相对话的绝佳方式。因为它兼具思辨式的创造性,积极同理论接洽的学术性,以及近乎人类学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我乐于将艺术创作视作一种通往解决当下问题策略的潜在途径。
创作灵感
1. 您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我的创作灵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我平时的研究过程,以及在地调研期间偶遇的诸种事物。我的创作几乎总是基于问题意识的,因此,一切能够引发我疑惑的重要问题都可能引起我的创作灵感。举例而言,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源于这样的想法,当今狂飙猛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其代价如何?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并发现它在生态环境、后殖民、再现政治等方面留下的深刻划痕。
2. 是否有特别影响您艺术风格的艺术家或作品?
我非常倾慕的视觉艺术家包括Hito Steyerl,她非常擅长于使用视觉艺术作为反思视觉性的手段。当然除此之外,她也对于当今重要的议题非常敏感,她的作品总是有着若干微妙的层次,总是使人思绪万千。我还十分欣赏国内的艺术家费亦宁,她特别擅长将诗性的美学与思辨的想象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视觉、听觉、文学的联合装置表现出来,甚至达到一种梦幻的境地。我还深受批评家、理论学者和哲学家的影响,其中包括Susan Sontag——她不仅有着批评家果敢的姿态,而且有着艺术家特有的那种复杂而游离不定的知觉。
创作过程
1. 您通常是如何开始一件作品的创作?
我的每件作品往往源于一个微小的想法、一帧富含可能性的画面、一句引人深思的语句。这也意味着我几乎不拟订提纲,虽然不是一个好习惯,但我也乐见于作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逐渐偏离最早的预期,生发出新的样子。
2. 您的创作过程有哪些独特的步骤或方法?
如果算是的话,我强调创作过程中的“反问”。我希望我的作品的意蕴不是单一的、单层次的,而是有着丰富的切入角度,这就意味着不轻易下判断,而是对所有可能的陈述都保持距离,允许反问。对于宣言或檄文来说,果决的态度很重要;但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有些时候需要地层式的意义的垒叠、侵入、沉积、变质。
作品解读
1. 您希望观众从您这次的展览中感受到什么?
这是我第一次以内部的视角参加一个线上建模空间的展览,我觉得特别新奇,也觉得特别有意义。策展老师为我搭建的空间与一片海洋有关,这不仅与我作品的基调相合,而且也允许观众真切地设想了自己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一个广阔但被人类野心和现代技术充分干预的自然环境之中。我提请观众们注意技术,尤其是当代科技背后对于自然资源的挪用,对于第三世界民众的剥削,对于我们如何想象、如何批判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因为在时空上过于离散,因为被蓄意打压和隐瞒,而很难被看到。此次展览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感知空间,观众可以和我一起,沉思这些复杂但重要的当代问题。
未来计划
1. 您接下来有什么创作计划或展览安排?
接下来会兼顾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也许这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长期目标的话,希望能够有空间实施一场个人项目。
艺术与社会
1. 您认为艺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如果说现代艺术已经完成了改变时代感受力的任务,沦为了神坛上的雕像或市场中的通货,那么私以为当代艺术仍然处在质疑、反思和想象社会的今天,社会的过去和社会的未来的阶段。当代艺术独有的思辨特质和不设限的形式允许它不断改变自身的形态,以介入和回应不断涌现的重要问题。这种在形式和意图上的不定性将会是一个漫长无尽头的过程,不会像现代艺术那样完成任务后走到尽头;不定性同样意味着艺术市场难以占有这些作品,也难以让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服膺于市场原则:坏消息是当代艺术很难通过售卖支撑艺术家生活 好消息是当代艺术总是可以保持反叛的姿态,尤其是针对资本主义逻辑及其恶果。
2. 您如何看待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艺术永远是一个架空的概念,唯有达成它的手段随时代在不同艺术家手中变化万千。当今蔚然成风的“科技艺术”便是积极拥抱新兴科技以创作艺术作品的思路。我更关注的是,如今艺术对这些技术的运用,有没有可能以一种自反性的方式,重新思考这些技术本身?
个人建议
1. 您认为在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拥抱复杂。